广西中医药大学,起源于1934年的广西省立南宁区医药研究所,历经变迁,于1956年建立,1958年改名为广西中医专科学校,后逐步晋升为广西中医学院,1970年合并了南宁医学专科学校,最终在2012年正式成为广西中医药大学,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广西共同支持。学校以中医药为核心,辅以医、理、工、管等多元发展,特色鲜明,产学研紧密结合,设有仙葫和明秀两个校区,占地广阔。学校设有16个学院和3个公共教学部,拥有14所附属医院、1所中医学校、1家校办制药厂以及1所独立学院,教育实践基地众多。
在人才培养方面,广西中医药大学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注重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实力雄厚,共有1069名专任教师,其中474人拥有博士学位,拥有众多知名专家和学者。学校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本科专业,如国家综合改革试点、特色专业和卓越中医教育项目等,同时在教学质量和就业方面屡获殊荣。近年来,学校在国家级教学成果、学科评估和科研项目上取得了显著成绩,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取得突破,如新增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
学校的社会服务影响力显著,利用高校资源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研发的产品如复方扶芳藤合剂等在广西制药行业中占据重要位置,同时在政策制定、产业规划和中医药研究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学校展现了强大的中医药应对能力,派出医护人员参与国内外抗疫工作,并研发出特色防治方案。
此外,学校还积极参与基层医疗的技术支持,将专业知识和技术传递到基层,推动了中医药在基层的普及和发展。
在江西中医药大学,其专业录取政策依据高考上线比例进行动态调整,学制通常为四至五年。该校,被昵称为“江中”,是由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江西省政府共同支持的高等教育机构,拥有完整的教育体系,能授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广西中医药大学,作为我国医药领域的公立本科院校,源于1934年的广西省立南宁区医药研究所,历经多次更名和发展,如今已成长为国家中西部基础能力建设高校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广西共建的高校。该校以中医药学科为核心,辅以理、工、管等多个学科,强调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独特性,注重产学研结合和国际合作。拥有仙葫和明秀两个校区,占地广阔。学校设有16个学院和3个公共教学部,与多家医院、中医学校和校办制药厂紧密合作,建有重阳城老年公寓等实践基地。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教学质量,拥有一批经验丰富、结构优化的教师队伍,其中包括众多博士生导师和国家优秀人才。学校提供了丰富多元的专业设置,如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等,毕业生就业率高,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毕业生就业工作集体。在学科建设上,广西中医药大学是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拥有多个一级学科、专业学位类别和重点学科,其中中医学和中药学在全国学科评估中表现出色。
科研方面,学校着重中医药和壮瑶医药研究,建立了一流的科研平台,如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取得了多项科技成果和科技奖励。学校还积极参与社会服务,通过医疗机构和制药厂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为广西中医药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学校积极贡献中医药智慧,派出医护人员参与国内外抗疫工作,研发出特色防治方案。
此外,学校通过技术帮扶基层医院,将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带到基层,进一步推动了中医药的普及和应用。广西中医药大学在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展现了强大的实力和影响力。
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24年成立的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其发展脉络清晰可见。在1956年,经过国务院批准,学校正式更名为了广州中医学院,成为中国首批四大高等中医药学府之一。自1978年起,该校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项目正式启动,作为首批被授予博士、硕士学位资格的高校,以及中医专业学位(硕士、博士)的首批授权单位,其教育质量和规模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
学校一直致力于卓越中医人才培养,是教育部选定的“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同时也是“中医拔尖创新人才模式改革试点项目”实施者,包括中医学“5+3”一体化和中医学九年一贯制等特色项目。在学术领域,广州中医药大学于2017年被列入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2018年晋升为广东省高水平大学的重点建设高校。2020年,学校更是成为了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三方共建单位。
学校坚守"崇德远志、和衷有容、汲古求新、笃学精业"的办学理念,始终把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放在首位。